众所周知,法国葡萄酒向来就是“高价”的代名词。然而,即使这样,法国的酒商仍然不满足,还在酝酿把本国葡萄酒的价格进一步推向高峰。据报道:保乐力加集团最近在世界时尚之都巴黎推出了每瓶单价为4000欧元的香槟酒,说是要以“质”代“量”来扩大利润空间。
4000欧元是个什么概念?这相当于人民币4万多元。虽然欧盟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,但是我相信,即便是在这些国家,4000欧元一瓶的葡萄酒也应该算是昂贵至极了。
然而,正像这篇报道所提及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:“高价化”在葡萄酒和烈酒行业已经屡见不鲜,而且酒越贵反而卖得越好。
“酒越贵反而卖得越好”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值得玩味的消费现象。探究各种原委,其实并不复杂,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些卖得很好的高价葡萄酒,并不是普通的“凡品”,而是响当当的“名牌”。
当然,谈到名牌的高价格,也不光酒类商品如此,其它行业也是这样。譬如一只瑞士产的名牌手表的价格,动辄就要数万、乃至几十万元;而一套世界级名牌西装的价格至少也要十几万……现实生活中,这样的名牌并不鲜见。
和法国的名牌葡萄酒一样,举凡是名牌,尽管价格一律高昂,令人咋舌,但却不乏消费者问津,并在社会的高端阶层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消费群体。据有关机构近日在北京市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:虽然名牌价格比一般的商品高出许多,但是,仍然有80%以上的青年人希望在消费时购买名牌。这基本上可以验证《华夏酒报》这个报道所下的结论。
事实上,名牌商品价格高昂,但是却并不构成消费障碍,这明显是有违经济学常识的一个现象,我们姑且将其定义为一种“名牌悖论”。
那么,名牌商品为什么这样牛气冲天呢?从表面上看,大概有三个决定因素,这就是“高超卓越的质量、完善周到的超值服务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”。以上因素经过长期的累积,这才蔚成了名牌商品这样一个商界奇观。
名牌商品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商品。它在不断发展升华的过程中,也在悄然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,最终使得名牌消费本身成为一种独特的“名牌文化”。如同“蝉蜕”和“蝶变”的结果一样,被几代消费者所认可的名牌商品其实早就发生了质的变化,由普通商品重视使用价值的阶段,一跃成为一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物。所以,名牌商品关键是品牌本身,而不在于其使用价值的大小。人们消费名牌商品,更多的是看中了名牌本身所蕴涵的商品以外的文化价值。
曾经有一位商界老板告诉笔者,当一位坐名牌汽车,身着名牌西装,衣冠楚楚的人出现在相关商业谈判场合时,其成功的比率相对高一些,因为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从他的那身“行头”上判断他的实力,而这些无疑传达出了一种值得信赖的信息。同理,用法国产的高档葡萄酒来宴客,那自然也就是一种地位、身份、财富的象征了。
所以,凡是名牌商品就一定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名牌身份相对称的“身价”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名牌就是高价的代名词。这一方面使名牌商品区别于普通的同类商品;另一方面也成为名牌商品保护自己地位的一大“门槛”。试想,假如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能消费得起一瓶4万元人民币的香槟酒,这个名牌还会是个响当当的名牌吗?从这个角度说,名牌商品的市场定位绝非全体消费者,也不是用来满足温饱的必需品,而是为某一部分人员和特定的阶层服务的奢侈品。
当然,必须指出的是,虽然名牌商品身价非同寻常商品,但是却并非价格高昂的商品都是名牌。现在,一些国内企业,特别是一些酒类企业,并没有能够完全参透名牌商品高价而畅销的文化上的原因,动辄盲目地抬高自己的身价冒充名牌,这实在是东施效颦,其结果必然是自绝其路。来源:《华夏酒报》
2024-12-5
2024-12-4
2024-11-29
2024-11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