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民酒”评选应当怎样掌握火候?

2015-6-24 华夏酒报
 近期,中国互联网十大“民酒”评选活动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,一方面由于“民酒”正是酒业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,加之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与酒仙网联合举办,具有较强的市场权威性和影响力,因此无论参评者还是外围观众,都对“民酒”评选给予了极大的热情。
  评酒活动之于酒业并不陌生,自1952年至1989年间先后举行过五次全国评酒会,留下了“四大名酒”、“八大名酒”、“十七大名酒”等酒业辉煌记忆。而随着酒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,这种由官方和专业组织主导的评酒活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之后还出现过一些不同主题、不同性质的酒类评选活动,但终究由于市场化程度较低而没有形成规模。
  从国际范围来看,酒类评选活动及赛事非常普遍,特别是一些具有较高权威性的评酒活动,如著名的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、IWC国际葡萄酒挑战赛等,往往能够预示市场未来趋势,是消费者、经营者及投资者的重要判断依据。通过这样的评选,可以有效发布行业讯息,引导市场理性消费,随着行业成熟度的不断提高,一个高水平的酒类评选是很有必要性的。
 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,中国互联网十大“民酒”评选获得成功,从名酒到民酒,从专家评选到公众参与,酒类评选焦点的转移,印证了行业变革创新的趋势。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互联网“民酒”评选能否成为代表中国酒业发展水平的那个权威评选活动,但不妨就此探讨一下“民酒”评选的火候,使行业从中受益更多。
  首先是对于“民酒”的定位问题,根据活动规定,售价在300元以下的产品方具有参评资格,这也意味着本次评选将“民酒”的价格门槛设置为300元。究竟何谓“民酒”?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确定,300元售价的分界线也有一定的合理性,但如果将一个酒类评选上升到行业导向的高度上,这个定位就稍显局限了。价格超过300元的酒类产品,同样应该深度关注消费者,文化诉求同样要“接地气”,这都是“民酒”应有的特质。当今天的酒类评选提出“民酒”标杆,未必拘泥于价格界限,更重要的是提高酒业对“民酒”的理解和运作水平。
  “民酒”评选还要拉近行业与公众的距离,从某种意义来说,酒类评选的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,使消费者在参与过程中增长酒类知识,增强消费信心,这样的评酒更符合行业需求,也更适应市场趋势。即便是“民酒”之外的其他评选主题,同样应该把握这一原则,让评选活动成为行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,体现消费者对酒业的话语权,使酒业发展与社会结合得更加紧密。
  正如当年的全国评酒会,通过对品质的评优选强,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引导促进作用,使广大酒企不断改进酿造生产水平,酒类综合质量水平一再提高,而全国评酒会所选出的那些名优产品,也已经成为消费者心目中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乃至一种时代记忆。

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 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相关文章
阅读 664
申请代理
网络用户信息保密服务条款